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

從Web2.0到eLearning 2.0 看群體智慧

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於6月初訪台,讓去年紅透的Web2.0更添光環,Web2.0儼然已成為網路淘金者的基本守則。

自Tim O’Reilly於2005年提出Web 2.0這個新名詞時,這樣一個以事後諸葛的歸納方式所提出成功網路服務的論述,對世界網路社會造成的熱潮令人覺得不可思議,群體智慧、長尾理論、信任使用者、永遠的Beta版、參與、個人使用經驗…等,這些看似彼此相關但又說不出所以然、看似新穎又可於過去找到影子的概念,深深的印在大家的腦中。
大家認同了成功,亦開始構思,是否能於同樣的虛擬網路架構中,找到數位學習eLearning 2.0的鐵則?
筆者認為要自Web2.0借鏡發展eLearning 2.0,須對Web2.0的定義再作討論,從Web2.0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概念『群體智慧』來看,群體智慧到底是一個預期結果還是純屬偶然? Web 2.0令人玩味的是各成功案例背後的故事:Google崛起於提供精準的文件(論文)搜尋、Flickr本是線上遊戲的附屬網站、YouTube單純的想建立一個可以分享影片的地方、Blog是進階的個人網頁、BT更是盜版使用者的團結社群,可惜的是以上並沒有讓筆者體會到群體智慧這件事的使命性,更甭論信任使用者、永遠的Beta版、參與、個人使用經驗等這些早已存在於.com泡沫時代的特性。
早在80、90年代BBS(電子佈告欄)就已經有分享概念群體智慧,10年前的色情貼圖區早已從長尾中獲利,市面上軟體更是充斥著Beta版(你一直在升級所有的東西,不是嗎?),即使是最符合群體智慧精神的Wikipedia亦存在著爾虞我詐的認知角力(試問soymilk會不會被韓國人定義為韓國人發明?蓋達組織是恐怖份子還是救世主?)。如果事實為此,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案例的成功?
筆者認為一切都應回歸人性,你要的是什麼東西,造就了這些蓬勃的Web 2.0案例。對我而言,Web2.0提供以下誘因:
『簡單方便』: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不再需要安裝網頁以外的工具,也不需要瞭解安裝FTP與網頁製作程式,輕易的可以上傳資源,找尋到資料。
『有趣多變』:網路閱讀者花很多時間於有趣與有興趣的文章,照片與影片,並給予評語與作者互動。
『認同名氣』:大部分的網路貢獻者被計數器與回饋文章所激勵。
而這些誘因很明顯的與馬斯洛需求理論吻合;簡單方便的「存在」、有趣多變的「社交」、與「自我」的認同名氣。或許,我猜想成功的關鍵只在「快速滿足需求」。
數位學習是否也應是如此?或許,談群體智慧、長尾理論等等對於定義eLearning 2.0是太模糊的準則,更於其基礎的是,追根究柢學習產業相關者(使用者)需要的是什麼?在學習平台的高牆外,是否有更多的使用者僅想要片段、簡單的學習,無拘無束的吸收新知?更甚者,有更多使用者急欲創造、分享自有學習方法與教學成果,僅為滿足自己小小的虛榮,僅此而已 誰在乎是不是真的web2.0。
文/李晶晶 2007 7月

4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我這篇要說的就是
"Web 2.0" 只是一個名字...
你可以強制大家做你想要的事
然後你說大家要有web2.0的精神

就跟民主一樣...
你可以強制改中正紀念堂為自由廣場(有問過我們嗎?你乾脆改成自由時報廣場算了?)然後說這是民主的勝利

匿名 提到...

推一個,這個名詞有點像是精神面的強調,不見得是在技術上有什麼特殊突破,更不一定是要有什麼創新的應用模式。

匿名 提到...

2.0~~~我又吐了!

匿名 提到...

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借來亂套用的,web和Learning是一樣的東東嗎,如果不是,web2.0和Learning2.0為什麼可以胡亂套咧。不要以為冠上一個跟人家一樣名字的東西,就繼承了那個東西的所有特性。就像software as a service,也許在Salesforce的CRM系統成功了,不表示在數位學習上也會成功,硬要把數位學習冠上SaaS的結果只是另一個悲劇。數位學習的本質,除了平台,還包括content以及學習理論其它相關的領域,平台可以是SaaS,content怎麼SaaS呢?學習理論如何SaaS呢?就Salesforce的CRM系統來說,系統開發完成,就可以開始提供服務,但數位學習,沒有content你要怎麼提供服務,而content恰是數位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環,你又能如何開發一個可以提供服務的content呢?別異想天開啦!